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竹”部的两个汉字,分别是“笞、籤”。两个字中,“笞”是现代汉语通用字,“籤”是“签”的繁体字之一(另一个是“簽”)。而“签”是现代汉语常用字。“籤”在一些名人书法题籤中经常见到。因此,这两个字都要详细了解。
1、笞。读chī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笞,击也。从竹。台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用鞭、杖或板子打。
张飞鞭笞督邮的年画
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箠者苔之器,以箠击之谓之笞也。”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王疑太子使人伤之,笞太子。”衡山王怀疑是太子指使人所为,就用竹板毒打太子。邓中夏《启汉出狱喜极而泣诗以志之》:“解开你的衣襟,笞疤减去了没有?”
本义之外,笞还指古代用鞭子或竹板拷打的刑罚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后世笞、杖、徒、流、大辟五刑,制于隋、唐,至于今日,笞有名无实。”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其用刑有五:一曰笞,笞之为言耻也;凡过之小者,捶挞以耻之。汉用竹,后世更以楚。”
国外的笞刑
笞的小篆写法如图:
笞的小篆写法
2、籤(签)。读qiā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籤,验也。一曰锐也,贯也。从竹,韱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为一种尖细的小竹片。《说文》训本义为标识。另一义是尖锐,刺入。《篇海类编·花木类·竹部》释:“签,签书文字也。”本义为在文件或单据上署名或题写文字作为标识。
沙孟海题签
关于“籤”的本义,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今人削竹,令尖,谓之籤;贯,即以此穿之也。”所以,这种“尖”而能“贯”的竹签,应当是籤的本义。其中竹签,体也;贯,用也;尖,状也。这是个名动形合一的字。《说文》释其为“标识”,是“籤”的概括功能。因为这个原因,《说文》说籤有锐利义;《广雅·释诂》亦说:“籤,利也。”《说文》又有刺入;插入之义。《新唐书·酷吏传序》:“泥耳笼首,枷楔兼暴,拉脅籤爪,县发熏目,号曰‘狱持’”。(这些都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手段。)
关于造字法,“韱”亦有细小、割刻之意,因此,“籤”是形声兼会意字。
依《说文》。籤的本义是标识(zhì)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签出其处为验也。”唐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四引《通俗文》:“记识曰签。”
启功题籤
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郑公》:“书籤药裹封蛛网,野店山桥送马蹄。”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马怀素》:“是时,文籍盈漫,皆炱(tái)朽蟫断,籤幐(téng)纷舛。”
本义之外,籤还有其他用法:
(1)签署意见或题写姓名于简札。其简札亦称签。《宋书·何承天传》:“被府宣令,普议尹嘉大辟事,称法吏葛滕籤,母告子不孝,欲杀者许之。”
(2)用竹片制成的卜具,置神像前,抽出以占吉凶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谦部》:“籤,假借为识,今俗谓神示占验之文曰籤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五回:“马二先生在丁仙祠正要跪下求签,后面人叫一声马二先生。”
卦签
(3)竹签。削尖了的小竹棍。《北史·鱼俱罗传》:“赞凶暴,令左右炙肉,遇不中意,以签刺瞎其眼。”
烤串用的竹签
(4)漏箭。古代漏壶上记时的竹签,上有刻度。宋蔡伸《飞雪满群山》:“锦裀才展,琼籤报曙,宝钗又是轻分。”
漏箭
(5)古代官府拘捕、惩罚犯人的凭证,以竹片制成,上有文字等标记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:“不由分说,撒下一把签来,两边如狼似虎的公人,把舵工拖翻,二十毛板,打的皮开肉绽。”
公案签筒里的红头刑签
需要注意的是,签有两种繁体字写法:“簽”和“籤”。在用到它们时,用法区别如下:
“簽”多用于动词性含义,如簽收;簽署;簽字;簽合同。“籤”多用于名词性含义,如标籤;题籤;牙籤。
籤的小篆写法如图:
籤的小篆写法